治疗方法:
取穴:中脘透上脘、胃俞(左)透脾俞(左)、肝俞(右)透胆俞(右)、足三里(双)。
用具:9号腰穿针及000号铬制医用羊肠线、创可贴。
操作: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,将000号铬制医用羊肠线剪至4cm长备用。所取穴位常规消毒,用0.5%利多卡因做皮内麻醉,镊取剪成4cm长的000号羊肠线放置在腰穿针管内的前段,后接针芯,刺入穴位皮肤,将针送入所需深度,提插转动针体,使之得气,边推针芯边退针管,将羊肠线埋在穴位的皮下肌肉层。
出针后用消毒棉签压迫针孔止血,然后以创可贴贴敷。
做埋线治疗的患者均不再使用药物治疗。1个月埋线1次,3次为1疗程。
胆汁反流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胃脘痛、呕吐、嘈杂、反胃等范畴。病位在胆、胃,涉及肝、脾。肝胆、脾胃互为表里,胆(木)克胃(土),肝(木)克脾(土),治当调理肝、胆、脾、胃。肝俞、胆俞、脾俞、胃俞为肝胆脾胃的背俞穴,是肝胆脾胃脏腑经气在背部所聚之处,主治脏腑疾病。
中脘为腑之会穴,乃六腑之气聚会之处;又是胃之募穴,有和胃降逆,理气止痛,消胀导滞健脾之功;中脘与胃俞相配属俞募配穴。足三里是胃经下合穴,“合治内府”,主治胃之腑病,是治疗胃及与胃有关的腑脏器官病变的常用穴,具有补中益气,行气通络,止痛健脾胃之效,对改善胃肠功能,消除胃肠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症状有卓越功效,四总穴歌有“肚腹三里留”。
中脘以升清为主,足三里以降浊为要,二者相互促进,健脾胃,促运化,调理脏腑气机。诸穴合用,共奏调理脾胃,疏肝利胆之功。
透穴法一针贯两穴,可使相表里的两个脏腑经气贯通,气机调畅而诸症缓解。羊肠线在体内缓慢被分解吸收,对穴位形成一个持续的柔和的刺激,如同长期持续的针刺,使穴位不断发挥其功能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在临床中发现,患者的相关穴位往往有压痛或条索、结节等,且随着病情不同,穴位压痛及条索结节各异,左侧胃俞、脾俞较右侧胃俞、脾俞压痛明显,右侧肝俞、胆俞压痛较左侧肝俞、胆俞为甚;
治疗中,笔者常常在压痛最明显处取穴,这样效果最好。穴位埋线刺激量大,在治疗中以少取穴为宜,临床经验表明,背俞穴取单侧穴位与取双侧穴位疗效差别不大,但刺激量相对小得多,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好,故背俞穴取左胃俞透左脾俞,右肝俞透右胆俞。
羊肠线应埋植在肌肉层,具体深浅应视患者肥瘦及穴位局部肌肉的厚薄而定,“黄帝金针法最奇,大小肥瘦在临时”。埋植不应过浅,过浅则肠线不易吸收,且疗效差;亦不可过深,特别是背部的穴位,过深易刺伤胸膜及内脏,造成医疗事故。
嘱患者畅情志,节饮食,勿食生冷、辛辣刺激性及含糖量高的食物。埋线后嘱患者3日内勿洗澡,以免针孔感染。下肢针感强者应多静少动。 该疗法具有验、便、廉的优点。